每棵樹木跟人一樣,都有其正常生命周期,由萌芽至成熟階段都會面對一些影響其健康及安全的危險。由於香港樹木的數量龐大,而樹木的健康和結構狀況會隨着它們的生命周期及外在環境不斷改變而出現變化,政府呼籲公眾協助監察社區內的樹木的狀況。
政府一向致力推廣並鼓勵公眾積極投入綠化及樹木保育活動。社區參與不僅培育市民愛護綠化環境及樹木的態度,亦可提升大眾對樹木管理的知識。為讓市民更了解樹木的護理,我們整理了下列護理樹木小提示,並希望市民藉著此小提示可積極參與監察樹木和協助舉報社區有問題的樹木。
部門在一般情況下,會考慮以下事項決定樹木的品種:
如想進一步了解政府的綠化工程,可瀏覽此處。
樹木靠樹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截頂會把長葉的樹枝剪去,令樹木暫時缺乏養分,刺激在切口以下的休眠芽迅速生長成多條嫩枝〔水橫枝〕。樹木如缺乏足夠的養分儲備以供枝條生長,截頂後會嚴重損害樹木的健康,令樹木變得衰弱。此外,這些水橫枝生長迅速,但與主要枝幹的接合相當脆弱,在強風情況下特別容易折斷,增加樹枝折斷的風險。
樹木截頂後在殘段所留下的傷口可能無法癒合,提供通道讓導致樹木腐爛的生物入侵。衰弱的樹木加上修剪後的大傷口,就更容易腐爛和受到害蟲的侵害。此外,樹木截頂後留下殘段,不單破壞樹木的自然形態,有礙觀瞻,亦會減低其觀賞價值。樹木不會以新組織取代已死或受損組織來令傷口「痊癒」。樹木會在傷口範圍築起「屏障」,防止腐爛組織蔓延。若受損部位不大,傷口邊緣位置或會長出新的癒傷組織,以遮蓋傷處,這過程稱為「樹木腐朽區隔化」。
儘管樹木的傷口癒合後外表並無異樣,但樹木裏面仍有可能繼續腐爛。因此,在修剪樹木時把傷口範圍減至最小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