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生物設計Arr
例子:港鐵西九龍站的親生物設計。

「親生物性」指人類對自然與生俱來的熱愛。在現今城市化的社會,人們生活普遍脫離大自然,親生物設計構思以人為本的方式來設計城市,並重新建立與大自然的聯繫,最終目的不只是改善環境,更是改善我們的身心健康。親生物設計的主要目標是創造一個大眾願意積極參與、保護和接觸自然景觀和大自然的環境。

園圃景觀Arr

園圃景觀是採用可食用植物用為景觀的設計特色。能結出蔬果的植物、藥草及可食用的花卉可以美化環境,同時讓我們能收割及享用食物。園圃景觀的設計概念能創造種植空間,栽種新鮮的本地食物,因而廣受市民歡迎。 在香港,我們常把保留作園圃景觀的地段和設施稱為社區園圃或農莊。

例子:一個兼備水耕、魚菜共生及有機種植的本地城市農圃。1
例子:一個兼備水耕、魚菜共生及有機種植的本地城市農圃。2
例子:一個兼備水耕、魚菜共生及有機種植的本地城市農圃。3
例子:一個兼備水耕、魚菜共生及有機種植的本地城市農圃。4
綠化走廊Arr

綠化走廊是為康樂用途或環境保護而保留的土地走廊,為公眾帶來經濟、環境及社會效益。建立綠化走廊能改善單車和行人的交通配套,從而減少來自其他傳統交通方式所產生的污染。此外,綠化走廊提供便利及空曠的空間進行跑步、散步、踩單車等有益身心的活動,有助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

例子:迪欣湖畔的單車友善環境。
例子:迪欣湖畔的單車友善環境。2
自我修復生態景觀設計以應對氣候變化Arr
例子:香港濕地公園 ─ 適應氣候變化需要妥善的設計及順應自然。

面對愈趨頻繁和強烈的自然災害,能夠適應及緩解氣候變化的設計至關重要。能抵禦氣候變化的景觀規劃和設計可以減低生命和財產的風險,同時改善生態和人類健康。其設計亦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的整體策略,例如保護和擴大樹林,恢復已退化的生態系統和提高生物多樣性等息息相關。

河道活化Arr
例子:蠔涌河改善工程。

河道以往常被視為工程結構,用作盡快排走水流,這嚴重干擾甚至破壞集水區的自然生態系統。河道活化是為改善河道的環境而進行的工作,例如改善河道以支持生物多樣性、康樂、洪水管理及/或景觀發展。恢復河道的生物和物理特性可以有效地穩定河道、恢復水生生態系統和魚類數量。

智能景觀設施Arr
例子:位於尖沙嘴海濱長廊(星光大道)的五合一多功能LED電燈柱。

智能城市設施因應我們的生活模式而增加功能及完善技術,從而使設施更實用和方便。從景觀和城市設計的角度來看,智能城市技術幫助改善景觀設施、提升服務,提供更稱心滿意的使用體驗。例如一物多用的多功能燈柱兼備照明、無線網絡、揚聲器等功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間及能源。另一例子是配備充電裝置的長椅,它能滿足公眾所需,同時鼓勵使用設施。

土壤加固以確保巿區樹木健康Arr
例子:梳士巴利公園進行的土壤加固工程。

在城市環境中,樹木經常被種植在狹窄的樹槽和有限的泥土中,需要與地下設施、混凝土地基及其他結構共用空間。一般而言,這種情況會導致樹木生長受阻及出現健康欠佳的狀況。因此,土壤支架的設計為生長在城市的樹木提供合適的條件,有利根部健康生長。以土壤支架支撐的道路能為地面提供結構性的支撐,承托樹木的重量同時確保土壤結構有合適體積的空間,促進水份循環,並盡量減少擠壓泥土。

可持續能源Arr

採用可持續能源系統泛指根據場地可提供的再生及可持續能源材料作景觀設計,涵蓋在景觀內使用太陽能、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裝置等。

例子:綠化空間內向電燈柱供電的風車(日間)。
例子:綠化空間內向電燈柱供電的風車(晚間)。
例子:日夜狀況的對比圖。
垂直綠化Arr
例子:香港濕地公園內的攀緣植物。

垂直綠化是一種把植物融入垂直表面或結構內的綠色建設方式。一般做法是沿著建築物的外牆及邊緣以及在升高的花槽上種植植物,藉以在垂直表面添加植物。

傳統上,種植方式包括讓攀緣植物直接生長在建築物的表面,或讓其纏繞支撐組件(如花槽或籬笆)生長。現代垂直綠化使用各種系統,包括盒式系統和袋式系統,在專門設計的組件內包含種植層、灌溉裝置、排水設備和植物。

垂直綠化使用更少的空間,滿足我們對綠化建設的需求。 綠化牆或綠化平面能反射太陽輻射並透過蒸發過程減少熱力。 與隔熱的效果類似,這些植物有效地調節溫度和濕度,有助緩和城市熱島效應。

植被還能夠過濾灰塵、污染物和減少噪音,從而改善整體城市環境。

如需更多資訊,可參閱高空綠化

促進身心健康的自然環境Arr

市區公園及綠化空間一直為社區提供休憩空間,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更是不可多得的城市綠洲。按照防疫指引,市民需要盡量減少外出,避免到人多地方,翠綠和空氣清新的環境因此成為保持身心健康的世外桃園。 綠意盎然的開放空間讓我們放鬆身心,接觸大自然,暫時遠離繁囂,幫助我們整理思緒,改善心情。舒適寬廣的公共空間鼓勵市民追求好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恆常運動能提升肌肉及心肺功能,以及減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長遠而言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模式。

例子:中山紀念公園。
例子:天水圍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