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
學名 : Sapium sebiferum (L.) Roxb.
英文名 : Chinese Tallow Tree
中文名 : 烏桕
科名 : 大戟科
本地分布狀態 : 原生物種
植物趣聞
原產地 |
中國黃河以南各省。日本、越南、印度亦有分佈。現在全球各地亦有引種栽培。 |
應用 |
烏桕是重要的油脂植物。其白色蠟質的假種皮是工業油脂的來源之一,溶解提取後可制成蠟燭及肥皂;從種子搾取的乾性油為塗料原料,可供塗於油紙、油傘的表面。此外,其葉可作衣物的黑色染料。烏桕的適應性強,可採用為造林樹種。 |
毒性 |
烏桕具中等程度的毒性,葉、乳汁、果實、種子、枝條及木材均具毒性,應避免攝入。 |
烏桕與山烏桕 |
這兩個同科同屬的品種中文名只差一個「山」字,雖然名字相似,外觀卻不儘相同。烏桕的葉菱形,而山烏桕 (Sapium discolor (Champ. ex Benth.) Müll. Arg.)的葉橢圓形。烏桕的樹皮較粗糙,具深縱裂紋;相反,山烏桕的樹皮較平滑。烏桕的蒴果為梨狀球體,但山烏桕的則為球體。 |
辨認特徵
生長習性 |
落葉喬木。 |
高度 |
可達15米。 |
莖 |
主幹樹皮暗灰色,有深縱裂紋,具乳汁。 |
葉 |
菱形至菱狀卵形,先端急尖,基部闊楔形或鈍,紙質,互生。中脈兩面稍凸起,側脈6至10對。葉柄纖幼,頂端具一對腺體。冬天落葉前,葉轉黃至紅色。 |
花 |
黃綠色,單性,雌雄同株。頂生花序下垂。花萼裂片3塊,近卵形。 |
果 |
蒴果梨狀球體,成熟時黑色,含種子3顆。果實三瓣開裂後露出種子。 |
種子 |
扁球體,外被白色、蠟質的假種皮。 |
花期 |
本港4月至8月。 |
果期 |
本港8月至11月。 |
備註
上述學名根據香港植物標本室網頁:https://www.herbarium.gov.hk/tc/hk-plant-database/plant-detail/index.html?pType=species&oID=3768
其他資料庫引用的學名
― 《中國植物誌》英文版:Triadica sebifera (Linnaeus) Small
― 《世界植物線上》:Triadica sebifera (L.) Small
參考資料
- Chan, S. K. (2004). 160 Species of Poisonous Plants of Macao. In W. L. Li. & Z. Feng (Eds.), Research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54-266. ISBN: 9787810897372.
- eFloras. (2008). Triadica sebifera (Linnaeus) Small. Flora of China. [Online Edition].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St. Louis, MO & 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 Cambridge, MA. Retrieved 4th June 2020, from: http://www.efloras.org/florataxon.aspx?flora_id=2&taxon_id=250084071
- Hong Kong Herbarium,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2011). Sapium sebiferum (L.) Roxb. 烏桕. Flora of Hong Kong. [Online Edition]. Retrieved 4th June 2020, from: https://www.herbarium.gov.hk/FloraOfHK/Species/3768/3768_S_E.pdf
- Thrower, S. L. (1988). Hong Kong Trees. Urban Council Hong Kong, Hong Kong.
- 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2010)。《深圳植物誌》(第2卷)。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978-7-5038-5884-0。
- 中國科學院植物誌編輯委員會。(1959-2004)。〈烏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中國植物誌》。[網上版本]。於2020年6月4日擷取自: http://www.iplant.cn/info/Sapium%20sebiferum?t=z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2003)。《廣東植物誌》(第5卷)。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978-7-5359-3322-X。
- 何孟恆。(1988)。香港有毒植物。第2次印刷,第1次印刷於1982年。香港市政局,香港。
- 香港園藝學會。(2018)。《香港常見相似樹木辨識》。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國際標準書號:978-988-8547-17-3。
- 陳冀勝、鄭碩。(1987)。《中國有毒植物》。北京:科學出版社。
- 漁農自然護理署。(2018)。《香港市區常見樹木圖鑑》。第3版。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國際標準書號:978-988-12021-3-0。
- 蔣謙才、陳嘉傑、李東文、譚宗健、何秀雲。(2005)。〈廣東中山市有毒觀賞植物資源調查〉。《亞熱帶植物科學》,34(3),57-61。
- 黎存志、葉彥、葉國樑、魏遠娥、廖家業。(2008)。《香港野外樹木圖鑑》。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國際標準書號:978-988-99377-3-7。
- 薛克娜、李鎮魁、陸耀東。(2005)。〈廣東佛山市有毒植物資源調查〉。《生態科學》,24(3),212-217。
- 鐘象景、張粵、鄧聲文。(2016)。〈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毒植物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惠州學院學報》,36(6),50-57。
二維條碼樹木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