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思维树, 印度菩提树, 阿思多罗, 印度波树

学名 : Ficus religiosa L.
英文名 : Peepul Tree, Bodh Tree, Botree Fig, Bodhi
中文名 : 菩提树, 思维树, 印度菩提树, 阿思多罗, 印度波树
科名 : 桑科
本地分布状态 : 外来物种

植物趣闻

原产地 印度、尼泊尔及巴基斯坦。
名字由来 一说起菩提树,大家便会想起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一段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为梵文「Bodhi」的音译,在佛教中有觉悟的意思。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故此本种得名「菩提树」。其学名中的种尾名「religiosa」意为「宗教的」,意指佛教。
应用 菩提树是佛教的圣树之一,常见于佛寺之中。菩提树亦为常见的行道树及园林风景树,亚洲南部至东南部多有栽培。此外,菩提树的乳汁可制成硬性树胶,其树皮在斯里兰卡及中医药应用于治疗牙痛及固齿。
国树 菩提树常被误以为印度的国树,真正的印度国树为孟加拉榕(Ficus benghalensis L.)。
真假菩提 真的「菩提树」的叶尖有一段较长的尾尖,达叶面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一半,而假菩提树的叶尖较短。同时,假菩提树的叶柄也较短,约6至8厘米;真菩提树的叶柄纤细且较长,约6.5至13厘米。两种植物均是佛寺及市区常见的树种,但菩提树较常见。

辨认特徵

生长习性 常绿乔木。
高度 可达25米。
主干树皮灰色,平滑或稍具纵裂纹,胸径30至50厘米。全株具乳汁,幼时附生。
三角状卵形,革质,互生。叶尖延伸为尾状,长度约为叶片的1/4至1/2。叶基宽截形至浅心形,全缘或波状。侧脉5至8对。嫩叶红褐色,膜质,表面有光泽。叶柄纤幼,与叶片等长或更长。
雌雄同株。无花果(结构为隐头花序)腋生于带叶枝条,单生或对生。
榕果(结构为多数瘦果组成的隐头果序)球体至扁球体,成熟时红色、光滑。
花期 本港9月至11月。
果期 本港9月至11月。
备註

上述学名根据香港植物标本室网页:https://www.herbarium.gov.hk/sc/hk-plant-database/plant-detail/index.html?pType=species&oID=6933

其他资料库引用的学名
― 《中国植物志》英文版:Ficus religiosa Linnaeus
― 《世界植物线上》:Ficus religiosa L.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