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
学名 : Sapium sebiferum (L.) Roxb.
英文名 : Chinese Tallow Tree
中文名 : 乌桕
科名 : 大戟科
本地分布状态 : 原生物种
植物趣闻
原产地 |
中国黄河以南各省。日本、越南、印度亦有分布。现在全球各地亦有引种栽培。 |
应用 |
乌桕是重要的油脂植物。其白色蜡质的假种皮是工业油脂的来源之一,溶解提取后可制成蜡烛及肥皂;从种子搾取的干性油为涂料原料,可供涂于油纸、油伞的表面。此外,其叶可作衣物的黑色染料。乌桕的适应性强,可采用为造林树种。 |
毒性 |
乌桕具中等程度的毒性,叶、乳汁、果实、种子、枝条及木材均具毒性,应避免摄入。 |
乌桕与山乌桕 |
这两个同科同属的品种中文名只差一个「山」字,虽然名字相似,外观却不尽相同。乌桕的叶菱形,而山乌桕 (Sapium discolor (Champ. ex Benth.) Müll. Arg.)的叶椭圆形。乌桕的树皮较粗糙,具深纵裂纹;相反,山乌桕的树皮较平滑。乌桕的蒴果为梨状球体,但山乌桕的则为球体。 |
辨认特徵
生长习性 |
落叶乔木。 |
高度 |
可达15米。 |
茎 |
主干树皮暗灰色,有深纵裂纹,具乳汁。 |
叶 |
菱形至菱状卵形,先端急尖,基部阔楔形或钝,纸质,互生。中脉两面稍凸起,侧脉6至10对。叶柄纤幼,顶端具一对腺体。冬天落叶前,叶转黄至红色。 |
花 |
黄绿色,单性,雌雄同株。顶生花序下垂。花萼裂片3块,近卵形。 |
果 |
蒴果梨状球体,成熟时黑色,含种子3颗。果实三瓣开裂后露出种子。 |
种子 |
扁球体,外被白色、蜡质的假种皮。 |
花期 |
本港4月至8月。 |
果期 |
本港8月至11月。 |
备註
上述学名根据香港植物标本室网页:https://www.herbarium.gov.hk/sc/hk-plant-database/plant-detail/index.html?pType=species&oID=3768
其他资料库引用的学名
― 《中国植物志》英文版:Triadica sebifera (Linnaeus) Small
― 《世界植物线上》:Triadica sebifera (L.) Small
参考资料
- Chan, S. K. (2004). 160 Species of Poisonous Plants of Macao. In W. L. Li. & Z. Feng (Eds.), Research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54-266. ISBN: 9787810897372.
- eFloras. (2008). Triadica sebifera (Linnaeus) Small. Flora of China. [Online Edition].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St. Louis, MO & 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 Cambridge, MA. Retrieved 4th June 2020, from: http://www.efloras.org/florataxon.aspx?flora_id=2&taxon_id=250084071
- Hong Kong Herbarium,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2011). Sapium sebiferum (L.) Roxb. 乌桕. Flora of Hong Kong. [Online Edition]. Retrieved 4th June 2020, from: https://www.herbarium.gov.hk/FloraOfHK/Species/3768/3768_S_E.pdf
- Thrower, S. L. (1988). Hong Kong Trees. Urban Council Hong Kong, Hong Kong.
- 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2010)。《深圳植物志》(第2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国际标准书号:978-7-5038-5884-0。
- 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59-2004)。〈乌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中国植物志》。[网上版本]。于2020年6月4日撷取自: http://www.iplant.cn/info/Sapium%20sebiferum?t=z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03)。《广东植物志》(第5卷)。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国际标准书号:978-7-5359-3322-X。
- 何孟恒。(1988)。香港有毒植物。第2次印刷,第1次印刷于1982年。香港市政局,香港。
- 香港园艺学会。(2018)。《香港常见相似树木辨识》。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国际标准书号:978-988-8547-17-3。
- 陈冀胜、郑硕。(1987)。《中国有毒植物》。北京:科学出版社。
- 渔农自然护理署。(2018)。《香港市区常见树木图鉴》。第3版。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国际标准书号:978-988-12021-3-0。
- 蒋谦才、陈嘉杰、李东文、谭宗健、何秀云。(2005)。〈广东中山市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亚热带植物科学》,34(3),57-61。
- 黎存志、叶彦、叶国樑、魏远娥、廖家业。(2008)。《香港野外树木图鉴》。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国际标准书号:978-988-99377-3-7。
- 薛克娜、李镇魁、陆耀东。(2005)。〈广东佛山市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生态科学》,24(3),212-217。
- 钟象景、张粤、邓声文。(2016)。〈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毒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惠州学院学报》,36(6),50-57。
二维条码树木标签